“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表达的是什么深意?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1-31】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八个字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情感。本文将从创作背景、典故解析及用意三个方面,深入解读这八个字背后的深意。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年少成名,六岁便能作文,被誉为“神童”。十六岁时,他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然而,王勃的仕途并不顺利。因一篇《斗鸡赋》触怒唐高宗,被逐出官府;后又因被人陷害,私杀官奴,彻底断送了仕途。尽管如此,王勃的才华依然备受认可。
公元675年,他从洛阳出发前往交趾县探望时任交趾县令的父亲,途经南昌,恰逢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举办盛大宴会,邀请各地名流。阎伯屿本意让自己的女婿撰写序文,以博取名声,未曾料到王勃即兴挥毫,一气呵成,文章气势磅礴,惊艳四座。
然而,这篇《滕王阁序》也成为了王勃的“生命绝唱”,他在归途中不幸溺亡,年仅25岁。天妒英才,令人扼腕叹息。
二、典故解析
1. 冯唐易老
“冯唐易老”中的冯唐,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史记·冯唐列传》记载,冯唐以孝道著称,曾先后侍奉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汉武帝即位后,寻求贤良之士,有人推荐冯唐。然而,此时的冯唐已经九十多岁,无法再担任官职。冯唐的一生,虽然忠诚勤勉,但最终未能在晚年得到重用,令人唏嘘不已。
2. 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中的李广,是汉代著名的将领,被誉为“飞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但始终未能封侯。晚年,李广在一次行军途中迷路,错失战机,最终因愧疚自杀。他的孙子李陵投降匈奴,使李家声名狼藉。李广一生功勋卓著,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令人痛心疾首。
三、用意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引用冯唐和李广的故事,不仅是为了表达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同情和敬仰,更是借古喻今,抒发自己的感慨。王勃年少成名,自负才华,但仕途坎坷,屡遭挫折。他正值壮年,却无一官在身,漂泊无依,无人赏识。与冯唐和李广相比,王勃感到更加悲凉和无奈。
然而,这篇文章是在宴席上写的,面对的都是达官贵人,王勃心中仍抱有一丝希望,希望能得到举荐。因此,他在文中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反思:“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他认为,君子应当有见微知著的能力,显达之人应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同时,他也激励自己:“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即使年老,也要保持壮志;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定信念,不放弃追求。
四、文章的深层意义
《滕王阁序》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一首人生哲理的诗篇。王勃通过冯唐和李广的故事,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执着。他虽然感叹时运不济,但并未沉沦,反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境,激励自己和他人继续努力。这种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五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八个字,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哀叹,更是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王勃在这篇文章中,不仅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洞察力,更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尽管他的一生短暂而坎坷,但他的才华和精神却永远闪耀在文学的殿堂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附录:《滕王阁序》原文节选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八个字的内涵,以及王勃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希望读者在品味这段文字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