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哈尔滨家教
当前城市:哈尔滨 [切换其它城市] 
heb.eduease.com 家教热线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哈尔滨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哈尔滨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400-6789-353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哈尔滨家教网 > 才艺通 > 塑造孩子阳光般的生命感觉

塑造孩子阳光般的生命感觉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4-14
塑造孩子阳光般的生命感觉

马加爵事件,举国震惊。它以极端的方式再一次拉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道德建设对于整个国民素质的警报。而事实上,近些年来层出不穷的青少年伤害事件及心理出轨现象一直在向人们敲着一声声的警钟:

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杀母;湖南衡阳一名初三学生李毅(化名)毒翻全家;清华大学刘海洋把硫酸泼向了动物园的黑熊;浙江教育学院周英民用裁纸刀杀害同学洪某并将同学石沉西湖;贵州安顺市两名16岁孪生姐妹将6瓶鼠药放进稀饭里,毒死亲生父母;还有重庆一女大学生在接到硕博连读通知书前四天突然失常;

沈阳一高考状元因未能填写清华大学志愿而变疯-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青少年是其中的高危人群,而且心理问题越来越低龄化,焦虑、抑郁情绪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还有青少年迷恋网络和屡见不鲜的逃学出走现象等等。

何以造成这种现象,是贫富差异的刺激?是环境媒体的影响?是应试教育的重负?是家庭教育的高压?是社会缺乏关爱?是学校缺乏引导?这些都是理由,但不是决定孩子成长之树发病的根源,就像周身之痒,总挠不到真正的痒处,就像遍体之痛,怎么治,都消不了真正的痛点。

教育之痒,痒在哪里?

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被一本书名为《打造孩子一生幸福的幼儿教育》的专著深深地吸引,书中令人深省的观点促使记者几番周折找到了该书的作者浙江知名的儿童教育问题专家、王晓燕儿童教育工作室主任王晓燕,在深入的访谈中探寻青春生命失水根源和改变途径。以下是记者和王老师之间的专访记录:

命运从人生第一个行为开始播种

记者(以下简称记):王老师,你是研究儿童教育的,你认为现在社会上出现这么多青少年犯罪伤害和心理出轨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王晓燕(以下简称王):现在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之多,马加爵等人的事件仅仅是冰山一角。何以造成这种现象,应试教育、父母高压、贫富差异虽然都是其中的原因,但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空气、风雨和养分,不是根源。

虽然从教育改革、家长咨询、心理辅导、扶贫救助等途径入手可以有效地改善孩子的现时成长环境,可以避免许多现时悲剧的发生,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整个社会不断出现落水者的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不在现在,不在孩子自身,而在于他小时候的生活体验积累,在于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背景,在于一直伴随他成长的父母和老师。惟有不断关注孩子周围的人,关注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的成人,我们才能够真正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加适宜的心理与物质环境。

有一位哲人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一段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马加爵一案,从报载的情况来看,在这件事发生以前,马加爵并没有在同学中表现出凶残、暴戾的一面,为什么他竟然会为打牌的小事而对朝夕相处的同学连下毒手,在杀人后他居然与死者同居一室而镇定自若毫不畏惧呢?

许多人对他的犯罪成因作出了种种分析,有的认为是家境贫穷造成的自卑,有的认为是应试教育种下的恶果,有的认为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忽,应该说这些都是造成马加爵及其他一些青少年犯罪或出轨的充分条件,但都不是必要的条件,唯一必要的条件便是性格,是性格造就了这些孩子成为屠夫或病夫的命运。

记:你的意思是说正是因为这种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性格中的心理毒素,使得像马加爵事件这样的悲剧成为必然?

王:是的。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急剧膨胀、心理冲动特别激烈的时期,以马加爵、徐力、刘海洋等人的这些性格分析来看,如果这些不能在外力的作用下顺利地化解这些心理毒素、帮助他们跨越这一心灵的危险地带,那么任何一根导火线都会把他们推向理性的深渊,只是因导火线的不同,当事者性格类型的不同,事件爆发的时间、内容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会采取在别人或别的东西上施暴的方式泄恨,有的会用自我伤害的方式以求解脱,如果既不去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便会走向自我爆发、精神失常。

也就是说,他们的犯罪或出轨事件本身是偶然的,但这种性格在外力不断施压之下,导致走上这样那样的犯罪或出轨之路却是必然的。

记:你认为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王:任何一种性格或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习得的,更不是突如其来的灌输结果,它是一个一个行为不断强化形成习惯、一次一次习惯不断积累成为品性的这样一个长年累月潜移默化、不断渗透浸染的结果。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命运、任何一种性格都是从第一个行为开始的。

就拿说谎的品性来说吧,没有一个人生来习惯于说谎,它肯定是在某个时刻因为某种目的,比如为了逃避责备或为了获得利益而采取了说谎行为,当他在第一次使用这种行为却达到了目的,那么他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使用这种行为,到后来便养成了说谎的习惯,这种习惯如果得不到有力的纠正,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的稳定的性格特征。

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任性,大多数都是因为孩子小时候一哭闹父母便就范的习惯养成的。当然,这种行为的反复强化是性格形成的一个方面,在这个原因的背后有更为重要的环境同化和模仿。也就是说,即使不去有意地强化这样的行为,环境本身便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

比如,从国外回来的人会非常自觉地遵守银行的一米线,在城市里生活惯了的民工便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整洁有礼,这就是环境同化的作用。

要知道,一个人不管他成长后的境遇如何,家庭都是他性格着色的第一个染缸,父母家人都是他行为塑造的第一任教师。我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女必有其母,这不仅仅是指的生物遗传的问题,而是日宣月染的必然结果。如果每天孩子在家里看到的是暴力解决问题的父母,孩子学到的便是攻击和怨恨;

如果每天孩子在家里看到的是相敬如宾的父母,孩子学到的便是尊敬和关爱。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渐渐演变成日后的性格,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了未来的生活中。

就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来说吧。

如果孩子第一次遇到困难或烦恼时来与父母诉说,父母能够耐心地倾听并且细致地给予分析引导,那么孩子的这种主动交流行为就会得到鼓励和支持,下次他还会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交流,如果这种行为反复运用、反复得到支持和鼓励,孩子便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这种积极交流的习惯,并迁移运用在今后生活的各种境遇之中,逐步成为能够坦诚、大胆地与别人沟通的性格。

而如果孩子一直处于不平等或被忽视的亲子交往关系和状态中,那么就很容易因得不到父母的及时鼓励或是因遭到父母的误解否定而导致缄默其口、闭锁心灵,徐力杀母、双胞胎姐妹毒死父母等这一些事例都是因为在家庭中缺乏正向的交往模式而导致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正是因为这种在家庭土壤中留下的心理印记非常深刻,而当前的学校教育又未能提供有关人际交往、解决生活问题及如何疏解情感冲突的科学引导,因此,这些孩子便不可避免地会按照这样自我封闭的思维方式和性格轨迹一步步滑向心灵崩溃的深渊。

早期教育认识迷茫陷入误区令人担忧

记:这么说来早期教育奠定了人生基调,那么,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哪个阶段的环境经历对孩子的作用最大?影响最深?

王:是婴幼儿时期。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比作是一棵大树的话,那么婴幼儿时期就是在家庭这个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长苗的时期,如果根扎得深、苗子长得正,那么在长大的过程中哪怕经历一些风吹雨打,也能够顺利地抵挡过去、顺利地成长;

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比作是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婴幼儿时期就是建造高楼大厦的地基,地基夯得不实,哪怕后面一层层砌得再漂亮,也很容易在岁月的侵蚀中变成危楼。

记:为什么婴幼儿时期的经历会对后期产生这么重要的影响?

王:这是由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洛伦兹印刻实验:小鹅从蛋壳里孵化出来,第一次睁开眼睛,首先看见什么动物,就把这种动物认作妈妈。这种出生后的认母现象,是动物智力发展中的母亲印刻期,这个短暂的时期,就叫做关键期或敏感期,错过这个时期再也不能弥补。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的智力和心理发展也存在类似情况,比如,人的感知觉发展、语言、心理、数概念、想象创造力、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关键期都在婴幼儿阶段,如果能够在这个时期为孩子提供丰富适宜的环境刺激,则孩子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发展特别迅速,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如果缺乏适宜的环境影响,便可引起病态反应,能使其情感活动受到永久性限制,影响其人格的行成。

有关狼孩、熊孩的记载就说明了这一点。

记:古人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原来还是有这许多科学依据的。现在大家也开始意识到早期教育很重要,听说全国许多地方都掀起了早教热,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王:我可以负责地说,我国社会现在大多数的人对早期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处在一种迷茫状态,陷入的误区令人担忧。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狭隘的早教观。在一个非常热闹的育儿网站上我看到过这样两个帖子:上星期六我带孩子去早教了,这星期你去吗?,你觉得是英语好还是蒙台梭利好,当时我忍无可忍发言:其实你每天都在早教,英语与蒙台梭利风马牛不相及。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年轻的父母把早教狭隘地理解为只是把孩子送进某个机构接受特定的调教,或者利用某种方案进行专门的训练,而没有意识到早教其实就是父母和孩子每时每刻交流共处的影响,就是给孩子提供的每一个环境细节的熏陶引导,这样狭隘的早教观便很容易导致父母对于一些早教方案的盲目迷信和对于自身日常教育行为的忽视纠偏。

第二是单一的智能观。

现在大家都知道婴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开发非常重要,但在实践过程中,却简单地把读写算的训练简单地等同于孩子的智能开发,孩子一生下来就教他认字、背古诗、记单词,似乎只有这些东西才能算是早教的成果,许多媒体也纷纷报道某某小儿几岁识了几个字,会算多少题,这就把早教引入了另一个误区,导致父母对于一些神奇的早教方案和神童效应趋之若鹜。

何以如此,就是因为智能观的问题。

传统的智能观认为人的智能主要是语言、数理逻辑和空间思维等方面,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和考试以及传统的智力测验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几方面的能力进行,而一个人在今后工作学习生活的历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却远远不止这几项能力,所以才会出现为什么学习成绩好的人未必生活能力强,智商高的人未必以后的成就大的现象。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等人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精辟的解释。他们认为,每一位儿童都具有身体运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数理逻辑、空间知觉、语言、音乐、自然观察等多方面的智能,每一种智能都有自己的符号系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在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异,有的这方面强,有的那方面弱。

对于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进入与这些智能相关的各个学习领域,从中发现、培育每一个孩子的智能强项,并且扬长补短,帮助每一位孩子在自己的潜能特长上建立充分的自信、并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

如果以这样多元开放的智能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那么家长和和教师都不会只盯着孩子的语文数学成绩而把孩子逼上成长的绝路了。

第三,是功利的育人观。从徐力杀母到双胞胎毒死双亲到重庆女孩在考上硕博连读却被学业逼疯,这一连串的悲剧都来自于父母急功近利的育人观。

独生子女的珍贵、望子成龙的期望、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都使当代父母不自觉地把子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和人生代言人,他们把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目标、没有满足的虚荣愿望都一齐嫁接到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为自己争气、希望孩子为家族争光,他们只要孩子学得好、只要孩子出人头地争第一,而不在乎孩子学得开不开心、过得快不快乐。

这样的父母心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年轻的父母们碰在一起,就会比较谁的宝宝学会的东西多,不管宝宝自己愿不愿意,都要把宝宝推向众人面前进行表演,而把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比来比去并希望通过强化训练使他在各方面超过别人的父母更是比比皆是。

这种极其功利的育人观便会使父母为了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而采取非常专制的高压政策,从而使孩子在威逼之下自然而然形成我为你而学、我为你而活的反叛情绪和对于人生价值的迷茫感受。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孩子把对于人生的失望和怨恨之情发泄在父母双亲身上也就不足为怪了。

教育之痒:塑造孩子阳光般的生命感觉

记:通过上述这些谈话,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其根源都在于婴幼儿时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影响,所以,早期教育至关重要。那么,对于每一个教育者(包括教师、家长及其他的社会人)来说,你认为早期教育最应该教什么?什么才是真正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渔

王:是塑造每个孩子阳光般的生命感觉。因为决定人一生发展的最核心的因素不是别人,而是他自身的主体力量,只有让每一个孩子形成最佳的主体状态,才能使孩子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而这最佳的主体状态便是孩子阳光般的生命感觉,它才是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灵魂,也是我们需要从小到大教给孩子的渔。

前不久,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上升到事关伟大民族复兴的重大高度,中央如此重视,我为此感到庆幸和振奋。

我个人理解,中央提出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本质内涵,就是要重视培养每个孩子阳光般的生命感觉,它挠到了我国教育真正的痒处和痛点。

阳光般的生命感觉是一种人文精神,是热爱生活、积极面对人生的价值观念,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种子。它是可持续的、多元的、整体的素质。对于每一个教育者(包括教师、家长及其他的社会人)来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帮助孩子做好直面社会、独立人生的种种准备。

这种准备不仅仅是知识的,还有身体心理的,还有情感道德的,还有如何遵守社会规范,如何与人交往合作,如何自我调控、自我创造等等各种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现在手把手教孩子是为了以后不用教,现在一步步牵着孩子走是为了以后不用牵着他就会自己走。

在漫漫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境遇,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如果让孩子从小形成快乐明亮的人生基调,他(她)会健康从容地打造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并以自身的努力创造积极报效整个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更多-

最新教员

  1. 王教员 东北农业大学 植物生产类(1)
  2. 何教员 黑龙江大学 广播电视编导
  3. 秦教员 哈尔滨师范大学 生物
  4. 姚教员 吉林大学 英语口译
  5. 孙教员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
  6. 郑教员 哈尔滨华徳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7. 李教员 哈尔滨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
  8. 王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英语
  9. 高教员 哈尔滨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